《罗博报告》杂志报道李积回先生与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
阳江十八子集团总经理李积回有“中国刀王”之美称,是国 内刀具制造业的领军人物。此外,他还有一个独特的头衔——被音响爱好者们公认的“世界第一音响发烧友”,“每个人都隐藏着一种发烧的瘾在内心中,只是如何提升出来而已。”讲起自己为何突然喜爱上高级音响,李积回这样解释道。虽说家族;刀具事业蒸蒸日上,可是在各种压力下李积回每天都要忍受失眠的煎熬。2001年的某一天,李积回的朋友提议带他外出散散心,舒缓压力。
《罗博报告》杂志报道李积回先生与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

《罗博报告》杂志封面


从音乐到音响
阳江十八子集团总经理李积回有“中国刀王”之美称,是国 内刀具制造业的领军人物。此外,他还有一个独特的头衔——被音响爱好者们公认的“世界第一音响发烧友”,“每个人都隐藏着一种发烧的瘾在内心中,只是如何提升出来而已。”讲起自己为何突然喜爱上高级音响,李积回这样解释道。虽说家族;刀具事业蒸蒸日上,可是在各种压力下李积回每天都要忍受失眠的煎熬。2001年的某一天,李积回的朋友提议带他外出散散心,舒缓压力。在朋友的“诱拐”下,他来到了当时广州最大的HIFI音响器材销售中心——海印电子市场。面对着这些陌生的音响品牌,他突然来了兴趣。而一旁的店主人则悉心地介绍各种音响知识,和善地询问他对音乐的感受。“最要命的是,他问我要不要带套音响回家听一听,好听就留下来,不好听就拉回去,大家交个朋友。”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李积回购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套音响器材。更为称奇的是,那一晚他一觉睡到了天亮——音乐使他摆脱了失眠的折磨。“在买下第一套6万多的音响后,没过多久那位老板问我,有一套更好的要不要试试。我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他便又送来一套10万的。”就这样,李积回购买了一套又一套的高级音响器材,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购买理念:“过去的只收经典,现役的只收旗舰。”按照这样的原则,从JBL到丹拿 ( Dynaudio),从麦景图(Mclntosh)到B&W,无数发烧友所推崇的音响厂商旗舰级器材,都被他收入囊中。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积攒了800余件音响器材。甚至,国外高端音 响品牌到中国举办展示活动,都希望能直接从他那里借音响器材,以免去运送产品的波折。此外,李积回还有一个“只进不出”的音响原则,“这个东西(音响)折旧太厉害,所以不舍得卖;而且多样的器材在身边,可以随时进行不同品牌器材的搭配,擦出别样的火花来,这是件让人乐此不疲的美差。” 李积回不仅收藏了数量众多的音响器材,而且对每件器材都相当熟悉。从价值几十万元人民币的丹拿“至尊”喇叭、 FM Acoustics的811功率放大器、柏林之声(Burmester) 的969播放器等这些现代高端音响品牌的扛鼎之作,到数量稀少的ALTEC-604古董喇叭、马兰士(Marantz) M9电子管功率放大器、莲( Linn) LP12黑胶唱盘这些风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古董音响器材,每一件器材,他都可以“如数家珍”地讲述出它们的特点和性能,并能发挥其特长。

知性善用
“卡玛( Kharam)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钻石高音(单元), 不过它的陶瓷中音(单元)就要差些了。”李积回坐在自己的听音室中,介绍一对荷兰品牌音箱,这也是他发烧多年来最喜爱的一对音箱之一。说起自己最“宠爱”的“私人乐团”, 李积回试用过很多音箱,虽然有些曾经让他感到过满足,但始终都有些不尽如人意的遗憾。直到将一对卡玛生产的价值12万美元的Exquisite Reference音箱买回家中,才听了几天,便发现这个品牌的音箱才是自己的“心头好”,“每个人的耳朵对音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卡玛最能满足我的耳朵。”李积回笑道。几个月之后,他又将音箱升级成了卡玛最新的旗舰产品——价值23万美元的Grand Exquisite。 说起卡玛这个音响品牌,李积回兴奋不已:“这个品牌曾经 帮一个国外的发烧友定制过一对音箱,价格要100万美元!它的高音特别地飘逸,播放小提琴的声音特别地美妙。就是中频有点单薄了,所以就要想办法,搭配合适的器材来辅佐它,发挥它的优势,避开它的缺点。” 为了让自己珍视的这对卡玛音箱发出最为天籁的声音来,李积回可是没有少下工夫。为了在源头上就保证音质的纯净华美,李积回选择了高文( Goldmund)限量出售的Eidos Reference Blue播放器,搭配上也出身于瑞士的天琴( Orpheus)价值3万美元的Heritage音频解码器。而后级功率放大器也是瑞士的著名广播级专业音响生产商FM Acoustics出品的FM2001A和FM811 MKII。但在前级放大器的选择上,李积回却着实地费了一番脑筋,“最开始呢,我用的前级是Audio Note的Ml0前级(每台定价4万美元),虽然声音很宽松,但是没有突出卡玛钻石高音的味道来。所以又换了FM Acoustics的268前级(每台定 价7.5万美元),它虽然是突出了钻石高音的特点,但是又显得卡玛那个陶瓷中音(单元)有些尖涩了。那怎么办呢?有没有能结合这两个优点的前级呢?后来还确实找到了,就是 Kodon的Ml000 MKII(每台定价8.5万美金)。它既能表现好卡玛那个钻石高音的特有味道,又能够保证有Ml0的那种中频的宽松度,所以我一直都用Kodon搭配卡玛使用。” 一回回地调试,一次次地更换,终于搭配出来一套令李积回满意的音响,却也让他为这个听音室的搭配投入了500余万元人民币。但李积回为音响投入的不只是金钱,更有巨大的心血和精力。在他眼中,每件器材都是一位家人,按他的说法就是:“每一件器材都是我亲手娶回来的!”
私人音乐厅
起初,李积回只是在家“摆弄”音箱器材,从2005年,他便开始利用阳江十八子集团的营业大厦空闲空间,建设“十八 子视听会馆”。2000多平方米的会馆,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由15间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私人视听室构成,另一部分则展示了品种齐全的音响器材和黑胶碟珍藏。他不断邀请众多的发烧友和各界人士试听他的“宝贝”,鉴赏各种美妙的音乐曲目,以乐会友。 通过多次现场音乐会的亲身体验,李积回发现音乐厅的现场音乐会虽然声音最为自然真实,但是也有聆听环境嘈杂、聆听位置不够理想的限制,而且很多已经辞世的音乐大师的表演,也只能通过音乐软件才能进行欣赏。所以建造几间声音表现中性客观的听音室,然后通过不同的音响器材搭配,来实现“私人音乐厅”,随时邀请各位音乐大师来此“演出”,更加符合自己欣赏音乐的诉求:“一套音响,就好比一位音乐家,让你在家中,就可以像在音乐厅中一样,听到很多艺术作品了。” 为了能够达到心目中“私人音乐厅”的标准,打造最客观的听音室,他请来了业内著名的音响空间设计师蒋晓东先生,为自己设计了其中13间听音室。除了选配音响器材外,设计师还根据他的要求,对每间房间进行细致的声学处理。步入这些听音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低不平的天花板。这些阶梯状高低起伏的天花板,可以有效地扩散传递到天花板上的声波,再配合上整间听音室前后左右的墙面都挂有凹凸起伏的声波扩散板,可以让声波更均匀地在室内进行扩散。此外,这些扩散板都是倾斜安装的,使整间听音室的墙面都处于一种互相不平行的状态,进一步保证了房间的各种声学特征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中。 另外在每间听音室的墙面上,还挂着一些上下有开口的方形木柱,这是听音室最重要的声学处理设备。表面上这五根木柱的长度是一样的,但其实在每根木柱里面不同高度,都用隔板进行了分隔,使其成为了长短不一的“共鸣管”。这些共鸣管能够吸收听音室过多的低频,让整间听音室的频率曲线变得平直,使房间具有了更为客观中性的声音表现。有了这些按照声学原理进行改造的房间,李积回的听音室真正变成了一处可以最客观地回放那些伟大艺术家的音乐录音的“私人音乐厅”。另外2间由他自己亲自设计并搭建的听音室,他更青睐有加,“利用黑胶碟、VCD和DVD等软件来建声,原始的味道更有韵味;自己一点点测试出来的音响设备组合,更能唤醒自己的耳朵。”

用音乐给音响注入灵魂
2007年年底,一位在全球高级音响界都极富影响力的人物——美国专业音响杂志《The Absolute Sound》的主编罗伯特.哈利参观了李积回的听音室。当哈利先生体验了听音室和看到数量惊人的收藏品时,立刻动笔为李积回写下了“世界第一音响发烧友”的题词。“哈利给我这个称号,不仅是因为我这里有这么多的音响器材,更重要的是我这里的音乐软件收藏,”李积回这样解释自己“世界第一”的这个雅号,“他认为我收藏的黑胶唱片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这是一笔真正的财富,保留下诸多名曲佳作。” 在李积回眼中,与那数百件音响器材相比,那百万余张的音乐软件才是最为重要的,包括70万张的黑胶唱片和70万张的CD唱片。“如果没有音乐带来的灵魂,音响器材则只是一种电子机械而已。每张音乐软件都是无数音乐人心血的结晶,它不只反映了音乐艺术的历史轨迹,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资产。” 为了欣赏和保存这些动人的音乐作品,李积回每年都会购买100多万元的音乐软件。“大概是2004年,一个朋友说你(李积回)还缺少一个东西,黑胶唱片。”这是李积回第一次知晓原来还有黑胶唱片这种音乐载体,“结果他就拖我去CD和黑胶店。以前我都是听CD盘,与黑胶唱片一比较,才发现黑胶这种模拟音源要比CD那种数字音乐美很多,让人一下就中毒了。” 经过认真研究,对比各类不同版本、不同的演绎,李积回发现黑胶唱片不但声音比数字音乐格式更加自然,而且保留的很多音乐作品都具唯一性。当李积回得知日本一家图书馆把自己的黑胶唱片数字化处理后,要把所有的馆藏黑胶唱片处理掉。李积回当机立断,花费100万元人民币,从日本这家图书馆中抢救性地购回了20万张被当做废品的黑胶唱片。“古人说‘琴棋书画’,琴是第一位的。没有音乐,如何开动脑筋下棋,如何作诗,把诗融进画?音乐对人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李积回在自己的“私人音乐厅” 中,一边聆听着天籁般的音乐作品,一边讲述着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新认知。

“一套音响,就好比一位音乐家,让你在家中,就可以像在音乐厅中一样,听到很多艺术作品了。”李积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