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器材
他乡遇故知
黑牛集(三) 王以真
今年三月,我有幸到珠三角进行音响访问。孟浩然有诗“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老夫子讲的二、三月春草生,我想应是江南、岭南。比时北国不过刚刚解冻。所以从广州下飞机,才真正开始踏青之旅。
一路之上,春光明媚、树木苍翠。池塘生春草、家家春鸟鸣。所到之处,看音响、听音响、谈音响,趣味无穷。从广州、番禺开始,第八站到了阳江,参观了闻名已久的阳江十八子集团的视听会馆、器材陈列室、试听室…。其中收藏之丰富、精品之繁多,今人叹为观止。
在与十八子集团总经理李积回先生交谈中,工作人员拿来留言册,我写下藏头句,
积天下之大成
回人生之百味
这是对十八字集团音响器材收藏的评价,也是对我参观印象的概括。天下之大成,一时说不完,人生之百味,百味杂陈,更是回味无穷。
在参观中,各种器材,美不胜收、目不暇接。开机聆听,更是仙乐飘飘处处闻。忽然看到一对音箱,那样熟悉、那样亲切。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真是他乡遇故知。
这是中华音箱。
这对音箱据说被有的发烧友称之为土炮,甚至还有人斥之为垃圾。
但我却认为十八子集团独具慧眼。真想不到这对音箱被珍藏在这里,
这对音箱背后有着动人的故事,难忘的回忆。
中国目前有一大批音响爱好者,也被称之为音响发烧友。有些地方还有发烧友协会,全国有十本左右的音响杂志,更多的音响网站、每年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举办的音响展会,更是发烧友的节日。
这种音响爱好活动形成一个群体、一个不大不小的潮流、…应该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这固然是社会的潮流、对外开放的影响、人们对音乐、音响的喜爱…,但同时我们不应忘记,有一批最早发力先行者、热心的推广者、宣传者、组织者。有一批仁人志士。
这批先行者、启蒙者代表人物,就起着开拓者作用、站在高保真音响前沿的一位是李宝善先生。李宝善先生是当时音响界最活跃、著述最丰富、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广泛、贡献最大的人士。李宝善先生虽己去世多年,我和一些朋友仍不断怀念他。
李宝善先生最早在北京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后调上诲中国唱片厂任总工程师,早年与谢兴甫先生同为华南工学院冯秉銓教授的高足。所以李先生可以同时讲流利、准确、到味的广东话、上海话、北京话。
在中国高保真音响、Hi-Fi音响的概念是李宝善先生最先(1978年)提出的,李先生在当时的《无线电与电视》上发表文章,在电台上举办讲座、举办音乐欣尝会、报告会、器材欣尝会…。宣传、介绍、解释、宣扬高保真音响的概念。对于音响爱好者来讲,李宝善先生这些言论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煽风点火的作用。当然中国音响热的出现,自有其历史、社会、文化的原因,不能单纯归结为某个人的作用。但李宝善先生的言论使中国音响热更加理性也更加热烈。宝善还是一位勤于笔耕的作者,写了许多音响的文章,还撰写了《高保真放声技术》、《音频测量》《近代传声器和拾音技术》等书籍。这真是当时中国音响界重新振兴时的及时雨、雪中炭
李宝善先先还是一个实践者。当时李宝善先生准备设计一款鉴听音箱,这就是中华鉴听音箱。为中国唱片厂和其他单住位录音鉴听用于在经过一番筛选以后,看中了真美公司生产的一只Φ300mm低频扬声器(铸铝盆架,最初我设计的是指数线纸盆,上限可达10000赫以上,后为便于生产,又适当修改。松压纸盆,音质甚佳)我作为设计工艺人员和李先生此时频繁联系。对谐振频率,李先生提出±2Hz的要求。由于比国家标准严格得多,有些人表示困惑、困难。我说可以做到,不过要求加价。李先生概然允诺。在生产中,又发现一种“半音”,即在音频扫瞄过程,扬声器发一出低于扫瞄频率的声音,这是用非线性理论难于解释的现家。最后发明一种“贴膏药”的办法,消除“半音”。李先生十分满意。
我又乘热打铁,向厂领导提出聘请李宝善先生担任“真美”技术顾问,得到批准,并由我具体负责实施。李宝善先生也很高兴,进行了一些技术交流。对这款扬声器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每月30元的顾问费也由我寄出。聘请外单位专家当技术顾问,这在今天是很平常的事在“真美”却是首次,在国内当时也不多的。
李宝善先生设计的中华鉴听音箱,当时大家都很慲意。也慲足实际需要。有人讲这是土炮,也未尝不可。但也说明在那时,一些人并没有白吃饭,也在造“土枪”“土炮”。而中国今天成为一个音响大国,和这些努力分不开。
和世界一切事物一样,音响器材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糙到精致、从幼稚到高明…发展而来。
所以在十八子集团看到这对中华音响是那样的亲切,它见证了中国音响的发展,是一个纪念品、一个标志、一个回忆。李宝善先生离我们而去,明月不归沉碧海。但他的贡献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