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
高保真音响(HI-FI)的“发烧”二十要素【摘录编辑】
撰文及编辑: <秀才后代>秀才后代>
早在六、七年前,我买了四张“发烧”级的原版CD,重播效果尚可。但最有意思的是这四张唱片里面的说明书有“发烧二十要素”,对喜爱高级音响与音乐的朋友们有指导性的作用,尤其是对“初哥”、“初姐”们(指刚入行者)起着正确的“发烧”理念。
“发烧”一词,在此指的并非是生理上的病态,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痴迷程度。欧美的“烧友”不叫“发烧友”,只是称为音响爱好者,“发烧友”之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香港传到内地的,如摄影“发烧友”、戏曲“发烧友”等等……至于英文HI-FI,译成中文为高传真或高保真之意。后来HI-FI多指高级音响,“发烧”级亦然。HI-END级是指顶级、极品级,呵呵,大款之玩物也,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之巨啊,工薪族只能望“物”兴叹矣。
现将那【二十要素】编于此,个别地方加上本人之浅知,以“益”各位“同道中人”。
第一要素:【音质】
“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许多人都把它与“音色”混淆了。什么叫做声音的品质?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当您在说一双鞋子品质好的时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脚、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型好不好看、时不时髦。同样,音质是指声音的内在品质,而音色我们可以理解为外在的形象。
第二要素:【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颜色。在英文里,音质(TONE_QUALITY)与音色(TONE_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把小提琴的音色真冷与真暖之说,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声音就像光线一样,是有颜色的,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听到的。通常,音色愈暖声音愈软,音色愈冷声音愈硬。就像布料一样,布质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却是指它的颜色,这其中还是有明显的界线。
第三要素:【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
这个项目很容易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文字传达上的误解。怎么说呢?大家都会说:这对高音喇叭的高音太强、低音太少,这就是高、中、低频段量感的分布。问题出于如果把从20HZ到20KHZ(秀才后代注:HZ『赫兹』是声音频率的量感单位,20赫兹至20000赫兹是人耳生理可听到的范围,下同。)的频宽分成三段的话,那必然会产生“不够精确”的混淆。因此很早以前有人便参考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队对声音的称呼,将20HZ至20KHZ(千赫兹)的频率分为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极高频等七段。
第四要素:【音场表现】
“音场”到底是什么?在美国,“Sound_Field”与“Sound_Stage”是两个名词。“Sound_Field”是整个声音充塞的空间;“Sound_Stage”特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包括宽、深、高、低)。在中国,我们所谓的“音场”其实是指“Sound_Stage”;至于“Sound_Field”,我们早已用另外一个名词代替,那就是“空间感”。因此,当我们提到“音场的形状”时,就是指您的音响器材所再生的乐团排列形状。
对于音场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聆听:一、音场的位置;二、音场的宽度;三、音场的深度。
第五要素:【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
所谓声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一般,铁块的密度当然要大得多;因此虽然二者重量相同,不过铁块给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声音密度大,听起来是什么感受呢?弦乐有黏滞感、管乐厚而饱满、打击乐敲起来都会有空气振动的感觉,最终,让乐器与人声听起来更稳、更扎实、更像真的。
第六要素:【透明感】
透明感几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名词。有些唱片、器材听起来澄澈无比,有些则像蒙上一层雾般,只要是有一定发烧经验的人就有这种感觉。透明感对于发烧友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如果透明度不佳的话,连带也会影响对其余各项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听起来耳朵不会疲劳;较差的透明感像是伤眼的阳光,虽然看得清楚,但很伤神。
第七第素:【次层感】
层次感很容易理解,它是指乐器由前后
一排排的间隔能否清楚再生。以电视而言,深灰色与黑色能够分辨出来的话就是有层次感。音响亦然,乐团的排列不会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层次感。更甚者(更高境界),我们要听到乐器与乐器之间的空间,这样才会有最好的层次感。
第八要素:【定位感】
顾名思义,定位感就是将位置“定在那里”。聚集不准定位感就差,结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录音时各个环节处理不好也会导致定位的漂移,甚至在我们的聆听空间中,直接音与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也会导致定位不准。总之,定位感不佳可能是由许多原因造成,我们不管它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要求的是乐器或人声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里,不该动的时候就不要动,不该乱的时候就不该乱。
第九要素:【活生感】
所谓活生感可以说是瞬时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的另一面。它让您听起音乐来很活泼,不会死气沉沉的。这是音乐好听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像一个卓越的指挥家能把音乐指挥得充满活力、生气;而蹩脚的指挥往往把音乐弄得死气沉沉的,这就是音乐的活生感。
第十要素:【结像力与形体感】
顾名而思义,结像力就是将虚无飘渺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的形体展现出立体感的能力。很多发烧友往往把此归入(形体感)之中,但我们认为用结像力与形体感来形容,能够更加具体。结像力好的音响器材会让音像更浮凸,更具有立体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像轮廓的阴影更清
晣。
第十一要素:【解析力】
这个名词最容易懂,玩过相机的人都知道镜头解析力好坏的差距;看过电视的人,也知道自己的电视能把一片黑色的头发解析得丝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现。好的音响器材,即使再细微、再复杂的东西都能清楚的表达出来,这就是解析力。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解析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细节再生与层次感。
第十二要素:【速度感与瞬时反应】
其实,速度感就是指瞬时反应的结果,也是音响器材上升时间与回转率的具体表现。老外通常会将这项说成是瞬态反应而不说速度感。对于中国“发烧友”而言,速度感比瞬时反应更容易理解。基本上,此二名词皆是指器材各项反应的快慢。我想,在此就不必多做解释了。
第十三要素:【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
强弱对比也可以说成鬼佬(老外)所言的动态对比,即大声与小声之间的对比。一般而言,又可以分为“对比极大”与“对比极小”的强弱对比。我们常说古典音乐的动态很大,就是指它最大声与最小声的差距对比很大;什么是对比极小的动态对比呢?也就是强弱很接近的细微对比。强弱对比用最显浅的说法应如此:极大的强弱对比是拍岸之惊涛骇浪;极小的强弱对比如清风吹拂下的湖水波动。
第十四要素:【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
什么样的乐器与人声之大小比例才算合理?理想主义者认为应该按实际乐队的大小比例,缩小放入家里的聆听室。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举个简单例子好了:当钢琴与小提琴在演奏奏鸣曲时,钢琴的形体不知要超过小提琴多少倍。如果在录音时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声往往被钢琴声所淹没。正确的乐器与人声之大小比例不是一味地照章缩小,而是按合理的音乐要求作大小比例,乐器如此,人声亦然。
第十五要素:【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
我们在此说的是并非音质的那个质感,而是乐器演奏、打击接触那一刹那,动作所发生的质感。因此,当我们在说:“小提琴的擦弦质感很好”,就意味着“它录得很像小提琴”。至于“空气感”又是什么呢?其实也就是说吹气的感觉。讲得更清楚些,“空气感”是声波振动之感。所谓的质感亦指“传真度”,大部分是“接触”后刹那的感觉。
第十六要素:【细节再生】
细节大概是泛指乐器的细节、堂音(残响)的细微再生,与录音空间中所有之杂音。一套音响器材细节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经由AB_Test比较出来。为什么有些器材再生的细节较多呢?我们认为这与低失真、高讯噪比(秀才后代注:即音乐讯号与噪声{电流杂音}之比例,英文用dB来表示,前面的数字越高越好,如120dB{分贝},日本人说的S/N比,即为讯噪比。)、高灵敏度(响度)、解析力、透明感等都有关。细节少的音响器材听起来平板且乏味;细节多的音响器材听起来趣味盎然。
第十七要素:【空间感】
我们常常说如果一套音响系统(包括器材、唱片与空间)能够“使音场浮出来”,那么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间感。请注意,是“看到”而非“听到”,真正表现好的音场与空间感绝对是可以“看到”的,而非仅“听到”而已。什么是空间感?那就是录音场所之三度空间(秀才后代注:即三维空间——高度、宽度、深度)实体大小。要能够将空间感完全表现出来,绝佳的细节再生是绝对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秀才后代注:指乐器演奏收尾时的刹那间之残响,即余音)的再生
第十八要素:【整体平衡性】
任何唱片和音响器材都应像:在指挥、在控制乐团一样,求得一个整体的平衡性。这就如一个乐团中,人人皆是独奏高手,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想出风头,不听指挥的诠释,如此一来虽然个别演奏水准高,但是乐团的整体平衡性一定很差,这样的乐团就非好乐团。关于此项,我们无法用尺度去衡量出来。要分辨整体平衡性,就像多听音乐演出会才能分辨乐团好坏一样,只有靠自己丰富的聆听经验来判断了。
第十九要素:【器材个性】
唱片、音响器材都与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个性。有些听起来像绅士,有些像火爆浪子;有些温柔得像淑女,有些又热情得像卡门。由于个性不同,因此,在搭配上也须如婚姻大事一样,慎重其事。两件火爆脾气的器材配在一起,一定让您难以消受;反之,两件温呑水、慢郎中配在一起也一定急死您。所以,器材个性的认知绝对是必要的。〖秀才后代说:怎样才能对各国、各种品牌的音响器材或线材了如指掌?非多接触、多学习、多聆听不可!音响杂志、网络上的推荐良莠不齐,颇有误导,更有无良写手“作怪”,真令人发指!〗
第二十要素:【器材搭配】
正如前面所讲,每一张唱片、每一件器材或者各种线材都有自己的个性,失当的器材搭配(组合)往往比器材本身之好坏(指素质)影响更大。不仅仅是普通发烧友,就是连一些“音响专业人士”也经常会因不当的搭配,而误解了器材本身的真正实力,这是件很遗憾之事。所以在配置(指购买、组合)音响器材的时候,必须根据器材的音乐表现特点(即特性),进行合理化的搭配。
秀才后代寄语:买音响时必须慎之又慎,浪费钱财且不论,心里的失落感尤甚,好似一个美男子娶了一个“河东狮”式的丑女人为妻一样。“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听之无味,弃之亏损,非其所愿也。一定要请教资深“发烧友”或者资深专家哦。
原著: 刘汉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