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bel: EMI ASD 3284,(ANGEL S-37169)
Rachmaninov:《THE BELLS, Op.35》-based on the poem
by Edgar Allan Poe &《Vocalise, Op.34》
Previn-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Chorus.
Recorded by Christopher Parker, @1976. Rating: TASEC
拉赫曼尼诺夫:《钟,作品 35》;《无言歌,作品 34》。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此张入榜编号是 EMI ASD 3284,1976 年出版,是由 Christopher Bishop & Chris stopher Parker 所录制。《钟》,1913 年谱于罗马,是拉赫曼尼 诺夫为独唱、合唱与管弦乐所写的一首四个 乐章的交响诗。1912 年他得到一份俄国诗人巴尔曼(Konst antin Balmont)翻译的爱伦坡的诗作,而弓起了他想写这首《钟》(Thebells)的念头,此曲也是拉赫曼尼诺夫常被在音乐厅演出的作品。另外一首是大家所熟悉的小品《无言》。此片录音,气氛与青音象掌握地很好,音场宽深、细节层次分明,人声与器乐甜美融合,《企鹅唱片指南》亦给三星评价。拉赫曼尼诺夫用金、银、铜、铁四种不同金属的钟声来象征生命的过程,同样地,俄罗斯教堂的钟声,也深深地缠绕著拉赫曼尼诺夫的一生。
韩定中先生在 1992 年 12 月,刊登于《乐田》第六期《拉赫曼尼诺夫生平及作品介绍》中 写道:这首曲子借着钟声象征人的生、婚礼、恐惧及-想当然地死亡。拉赫曼尼诺夫必定在脑海深处存留着对家乡诺夫果罗得的圣索菲亚大教堂(St.Sophia Cathedral)钟声的深刻印象;在他前面的作品里:1893年的《描画幻想曲》、1905 年的歌剧《吝啬的骑士 Skupoy Rystar》,就曾多次使用下行四音符的钟声来表示忧愁。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和代表生之喜悦的雪橇银铃声揭开序幕;男高音的独唱与喜气洋溢的合唱说出了对生命的悦爱。 第二乐章则运用了女高音和抑弱的合唱代表婚礼温厚的金钟,乐曲充满着拉赫曼尼诺夫感伤华丽的旋律。第三乐章先由木管悄悄进入,接着是愈见强劲的铜管及小鼓,伴和合唱团倏然爆出的呼喊--是恐惧!“听哪!那警钟!那咆哮着的铜钟在诉说恐惧的故事......”合唱时而微弱,“如夜晚呼号的求救”,时而歇斯底里;“每一声,每一声,愈来愈强,愈强!”这使我忆起孟克的画作《呐喊》,最后在合唱狂呼中倏而静止。此时第四乐章在弦乐低沉的脉动中进入了;空心的弦乐伴和时而突起的铜管,象征死亡宁静中的不安。 男中音唱出死的宣示:“听,那丧葬的铁钟......宣告死的哀愁......”啊,虽然我们远离玩乐,在这儿哭泣,但有朝一日我们亦将深陷永恒的死眠(注意聆听又可发现熟悉的《神怒之日》(Dies Irae),乐曲